回憶父親梁崎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即逝,父親仙逝已經(jīng)十二年了,享年八十八歲(1909-1996)。在天津·紅橋這塊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肥田沃土中,父親生活、從藝達50多年之久,直到1996年4月去世。可以說,父親梁崎的藝術(shù)、人生,都離不開天津,離不開紅橋?;叵肫鸶赣H在世時,那寬厚慈祥的容顏和那孜孜不倦讀書、繪畫、寫字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多少往事猶在眼前,使我時刻懷念,尤其值得提起的是在父親去世后的這些年里,有很多書畫界的藝術(shù)家及社會各界的朋友們,為了
父親一生執(zhí)迷于書畫藝術(shù),與書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70多年的筆墨生涯中,勤奮好學、甘于寂寞,寄情山水、潛心創(chuàng)作,為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國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秀藝術(shù)作品,為國家和人民留下了一批充盈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贏得了社會各界及國畫藝術(shù)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稱他為德藝雙馨的著名國畫藝術(shù)家。
父親梁崎,字勵平,晚號瞶叟,又名潄湖,別署幽州野老、幽州燕山老民、燕山樵者、燕山野樵、鈍根人。生前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文史館館員、天津畫院特聘畫師、全國書畫函授學院教授、廣西石濤藝術(shù)學會名譽理事。曾任天津市紅橋區(qū)政協(xié)委員,同時擔任紅橋區(qū)政協(xi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1995年榮獲天津市魯迅文藝獎金特別獎。
秉承家教 勤奮好學
父親出生于河北省交河縣王武鄉(xiāng)曹莊一個回族詩書世家,先祖喜好詩文書畫,家中收藏著許多歷代名家字畫和書籍。我的曾祖父梁文翰、祖父梁汝楫都以詩文見長。父親幼年時,祖父梁汝楫就在曹莊石橋私塾執(zhí)教。同時,父親的外曾祖父劉光第、舅祖劉恩寵、劉恩溥都是在當?shù)赜幸欢ㄖ鹊漠嫾?。父親從小就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天資聰明喜愛讀書繪畫,對詩文、辭賦都有濃厚的興趣。從5歲就開始學畫,從外曾祖劉光第那里得到兩本畫集,即《古今名人畫稿》和《十竹齋畫譜》,這兩本畫集成了父親的啟蒙范本,從此父親就走上了長達70多年的求畫之路。
幼時就顯露出他的藝術(shù)天賦,后進入石橋私塾,開始學習背誦詩文,臨摹柳公權(quán)、歐陽詢等字帖,練習書法,課余時間學習繪畫,臨摹知名畫家安佩蘭的寫意畫,安佩蘭經(jīng)常到家中指教。
8歲時臨摹家藏“八大”《松鹿圖》巨幅,竟畫得神似,人們看了贊譽有加,從此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知道梁家出了個會畫畫的孩子。
10歲開始學習指畫,后開始臨摹華新羅、周之冕、石濤、八大、高其佩、揚州八家、吳昌碩等諸多名家字畫及戴明說、傅青主、王鐸等名家的書法,以上這些都為他以后的繪畫藝術(shù)、書法、詩文、詞賦都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癡迷書畫 甘守淡薄
在父親22歲時,他的繪畫作品,就被當時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北京“湖社畫會”執(zhí)行長金潛庵所賞識,被邀為“湖社畫會”會員。在1931-1936年之間,父親分別署名為梁琦(后改為崎)、梁松庵、梁凝云、梁勁予,所畫的花鳥、山水、扇面等多幅作品,發(fā)表在《湖社畫刊》上。可以說他是出道較早的一位畫家,只是一心癡迷書畫,勤勤懇懇作畫,不善自我經(jīng)營,不善張揚,不務世事,甘于寂寞,性情耿直,堅守文人本色罷了。
滄州中學畢業(yè)后,仍回曹莊私塾教書,后受聘于泊鎮(zhèn)惠真小學任教。1945年移居天津。多年來,父親從事著與自己鐘愛的國畫藝術(shù)無關(guān)的工作,沒有進過大學,完全是靠個人的勤奮努力,自學成才。父親筆路寬,不拘一格,攻詩文、書法、人物、山水、花鳥、翎毛、走獸、草蟲、博古、梅、蘭、竹、菊、指畫、指書,無論潑墨大寫,還是細密工寫,畫中大青綠,淺絳,無不透著一股靈氣兒。書法中,篆、楷、行草、大草,其作品氣勢磅礴,筆墨酣暢淋漓,洋溢著文人的書卷氣息,具有豪放、渾厚、蒼勁的藝術(shù)風格。數(shù)十年堅持不懈地癡迷繪畫藝術(shù),不取巧,不以困窘而放棄,不以寂寞而松懈,不以他人的榮華富貴而氣餒,終于使他登上了繪畫藝術(shù)的高峰,有了他在中國畫壇上今日之位置。
父親于1927年與母親戴淑卿結(jié)婚。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從我開始懂事時就知道父親愛畫畫,人們稱他為
父親一生生活艱苦樸素,不講究吃穿,喜歡吃清淡素食,不吸煙,不飲酒,不飲茶,一生穿著就是布衣布鞋。外出步行,很少坐車,當時家住紅橋區(qū)三條石,到中醫(yī)學院上班(河北區(qū)王串場),這么遠的路程也是步行,節(jié)省下來的錢唯一的嗜好就是買書、碑帖、畫冊及筆墨紙硯等。生活上的平素恬淡,一生困頓,母親總是毫無怨言的支持著父親的筆墨生涯,夫妻相濡以沫,雖居住條件差,生活清貧,但家庭環(huán)境很是清靜安祥,使父親得以潛心研讀書畫。
酷愛讀書 學養(yǎng)深厚
父親的一生雖在坎坷困頓中度過,可是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高境界的。他除了癡迷書法繪畫,還酷愛讀書,最喜歡的書籍往往要購買兩冊,使用一冊,保存一冊。收藏了很多畫冊、古文、詩詞、碑帖、古今文史等書籍,讀過的書有的做了眉批或在書的扉頁上寫上批語及跋文,重點章節(jié)還要加上紙條,因藏書很多平放在書柜里,為方便查找在書底背上用小楷寫上書名。他還善于讀畫,幾十年不遺余力地收集珂羅版的古今名畫,都是藏以致用,認真讀畫,背讀、背省、臨摹,他常常在一幅佳作面前靜默良久,饑不渴思,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在室內(nèi)懸掛著十幾個大小不一的鏡框,把喜愛的畫頁經(jīng)常變換著鑲在鏡框里,隨時欣賞默讀。他愛好廣泛,對于古陶瓷、篆刻、古硯、銅鏡、文房四寶等都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他一生酷愛讀書,對于詩文、書畫、史論都有深厚的研究,精通畫論,擅長詩文,撰寫有《山水論》、《守硯廬畫余隨筆》、《課窗絮語》及諸多古詩散文、游記、序跋、題記等。在父親的繪畫作品中偏好題款,更多的是長跋。他認為繪畫題款是一個重要部分,不論長題或略題,大篆或行書都是一揮而就,詩、款、畫、印渾然一體。他在總結(jié)自己從藝過程時寫到:“余幼年習畫,雞窗燈火,廢寢忘食,雖奇寒盛暑,未嘗中輟,造化不負苦心人,今有些許成就,兼由勤奮致也?!?SPAN lang=EN-US>
性情耿介 寬厚待人
在文革時期掃“四舊”時,抄了他的所謂“四舊”,同時被批斗進了牛棚,家中的書畫、畫稿、畫冊、碑帖、瓷器、文玩等百余件物品全部洗劫一空,僅存一方磚硯。當時是母親趁造反派翻箱倒柜時,藏在一個鞋盒里幸免未被抄走。在此時,父親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以致病倒。但他的高潔思想和寬廣的情懷沒有被命運所撥弄,依然故我紋絲不動,寄情丹青,揮灑自得,毅然守候著這一方磚硯,為自己的斗室起了個“守硯廬”,依然讀書作畫。畫不了大幅畫就畫小幅畫,用小紙頭,紙邊下腳料,有的小到幾寸見方,有的幾寸寬一丈多長的都能畫出構(gòu)圖別致精湛的作品來,甚至用鉛筆在圖畫本上構(gòu)圖后裝訂很多冊。
文革后期落實政策時,市查抄辦公室通知去領(lǐng)取被查抄的東西,在認領(lǐng)時被抄的東西一件沒有,工作人員說如沒有原件可拿類似的東西代替,可父親一件也沒有拿,并說:“不是我的東西我一件也不拿,叫人家領(lǐng)去吧!”
幾十年來,父親所創(chuàng)作的大幅畫數(shù)以千計,小幅作品不計其數(shù),所創(chuàng)作的畫皆為贈品,隨畫隨散,自己沒有留下幾幅作品,以致到后來出版畫冊和辦畫展時,還需向別人借畫。當年,他對求畫者有求必應,不管是單位或親朋好友都精心作畫,題以長跋。在70年代,他曾被邀請為河北省石家莊某大賓館作畫,一個多月時間花了一百多幅作品,沒有任何報酬。還被首都機場邀請住一個多月,每天畫5-6幅,最后以一刀宣紙做為回報,諸如此類情況很多。有時朋友請他到家中作畫,人家準備好筆墨紙硯,父親就高興的畫上一天,像這樣情況父親都是樂此不疲。他一生光明磊落,寬厚待人,生活坎坷、清貧,不為名不為利,甘于淡泊,只知默默作畫研究學問。父親的一首《題自畫像》詩中最能反映其情懷,即:“頹然一聵叟,樗櫟慚才慵,不學魚魯誤,性僻世情疏。榮辱非所慮,守硯名吾廬。興致寫山岳,佳處足臥游?!?SPAN lang=EN-US>
1971年,我的母親不幸去世。和父親相伴、相隨、相依的母親猛然離去,對父親來說精神上受到一大打擊,陷入了極度的苦惱。為懷念母親,我的父親分別于1971年、1974年、1981年撰有《亡妻戴淑卿悼詞》、《亡妻戴淑卿三周年冥辰悼詞》、《亡室戴淑卿十周年冥祭悼詞》表達父親對母親的情感,寫得真摯哀婉感人,撼人心魄。
翰墨生涯 晚年生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父親的國畫藝術(shù)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天津日報和“迎春花”美術(shù)刊物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先生的繪畫成就。到了晚年,他的繪畫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可以說是迎來了人生的春天。在1980年改寫了《題自畫像》詩一首,即:“頹然一聵叟,樗櫟慚才慵,學廢誤魚魯,性僻疏世情。窮通非所慮,榮枯似夢中。晚年逢盛世,億兆頌升平?!币允惆l(fā)老人家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書畫藝術(shù)的情懷。
1983年,老報人兼書畫家吳云心先生在“天津日報”用整版篇幅發(fā)表了父親畫作,并撰文稱梁崎是一直沒被人注意的“畫隱”。不久由書畫家吳云心、劉止庸及父親三人聯(lián)袂組成一個畫社,名曰“三徑園”,每日聚會吟詩作畫,在此父親創(chuàng)作了大批字畫。此后父親的畫名不脛而走,千里之外的江南諸省竟早于天津諳熟了梁崎的畫風,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相繼來津邀請先生南下,他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大批畫作,被視為藝術(shù)珍品收藏。
1986年3月由民革中央、天津市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為他舉辦大型書畫展。時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文化生活欄目,以“國畫家梁崎和他豪放古拙的畫”為題,做了宣傳報道?!叭嗣袢請蟆?、“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發(fā)表文章介紹先生,被書畫界譽為今之“八大”或稱之為今日的黃賓虹,說到指畫,說是南有潘天壽,北有梁崎。
在1988年由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梁崎畫集》,原中央民委主任楊靜仁同志題字為:“祝梁崎同志畫集出版”;當代藝術(shù)大師吳作人、黃胄等稱“
1990年8月,“天津日報”發(fā)表了記者侯軍的長篇紀實報告文學《苦練丹青》。
1994年由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了《梁崎書畫作品選》并舉辦了首發(fā)式,許多國畫藝術(shù)家、專家在座談會上發(fā)言,高度評價先生的藝術(shù)成就。
同年在天津掀起了梁崎熱,美術(shù)界人士
改革開放以來,父親還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他的多年藝術(shù)積累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經(jīng)常參加各種繪畫活動,并被邀請到祖國各地作畫,先后到北京八達嶺、無錫梅園、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河北省石家莊、滄州市、泊頭市等地作畫,創(chuàng)作了大批歌頌祖國錦繡山河的詩與畫,畫松柏、雄鷹、標題為:“祖國萬歲”、“英風千秋”等。還經(jīng)常參加政府和政協(xié)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為公益事業(yè)如擁軍優(yōu)屬、支教扶貧等義務作畫。為天津日報題寫:“主持正義人民喉舌”;為覺悟社陳列館贈畫“英風千秋”等等。如今我市及全國各地一些單位、紀念館、名勝古跡、文物等部門均有他的作品收藏。
先生熱心美術(shù)教育事業(yè)和群眾文化,多年來先后在天津市民族文化宮、紅橋區(qū)及和平等區(qū)文化館、工人俱樂部等單位舉辦的國畫班授課,并積極參加各種筆會活動,有請必到,以畫會友。上門求教的學生很多,先生從不拒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耐心指教,尤其強調(diào)的是學習繪畫必須先練書法,沒有好的書法基礎(chǔ)是學不好國畫的。先生培養(yǎng)了許多新人,桃李滿門,把自己的藝術(shù)無私奉獻給社會和人民。
德藝雙馨 名垂畫史
正當父親熱情飽滿愿為弘揚國畫藝術(shù)多做貢獻的時候,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患輕度中風,經(jīng)過治療得到康復后,仍然到各地作畫,活動頻繁。由于當時居住條件差,房子又潮濕,病情再度復發(fā),腿腳行動不便。因此將父親接到我家,由我與愛人王世文精心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姐姐家住呼和浩特市,也經(jīng)常來津照料,外孫們都很孝敬,?;丶铱赐庾娓?。父親盡管已是80歲高齡,又身患重病,但在精神上仍有那種藝術(shù)上的理想和追求,依然是那樣豁達、樂觀、平靜和慈祥,聽力、記憶力也非常好,仍保持著看書看報的習慣,把報刊上的好文章剪報成冊,床頭桌前堆滿了書籍。在病中仍然寫字作畫,如:為薊縣黃崖關(guān)長城碑林題寫:“神龍隱現(xiàn)天馬行空”;為天津電視塔竣工題寫:“天津電視塔勞工神圣”;為第43屆世乒賽在天津舉辦題寫“積健為雄”贈送組委會;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紅橋區(qū)少年兒童圖書館題匾等。
父親閑暇時經(jīng)常將收藏的幾方硯臺、銅鏡等拿出來欣賞。精神好時坐輪椅讓家人與學生曹恩祥等陪同,到文化街逛書店、畫店,并到學生張運河的“別苑書畫社”坐一坐,當學生送給先生書籍時非常高興。平日里經(jīng)常有朋友和學生來看望,他總是很高興與人們比試他的臂力和腕力,由于幾十年的筆墨功夫,到了晚年臂力和腕力還是很有力的。在父親患病期間,楊柳青畫社正為先生出版畫集,父親委托學生征集社會上收藏的作品,協(xié)助出版社編輯出版畫集,做了很多工作。
父親患病十余年仍癡迷書畫不輟,就在病故前幾天打著吊針還要看畫冊,甚至做夢也是作詩作畫,有一天早上父親對我說:“我腦子里已構(gòu)思七十多幅畫稿了,等我好了還要作畫”又一次早上醒來,對我說:“昨晚這個好啊!做了一夜作詩的夢?!?SPAN lang=EN-US>
父親于
2001年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為弘揚天津書畫藝術(shù)傳統(tǒng),再次出版大型精裝畫集《梁崎書畫集萃》。
2003年榮寶齋出版社為梁崎40幅山水畫收錄“榮寶齋畫譜”第151集;2005年為梁崎40幅花鳥畫收錄“榮寶齋畫譜”第176集。
老先生去世后,2004年天津電視臺特邀
天津文史館撰寫了“書畫巨擘梁崎”, 許多熱心的朋友撰寫了“梁崎現(xiàn)象”等文章,在社會上一次又一次地形成了“梁崎熱”,人們?nèi)匀辉诓粩嗟丶o念、懷念這位“德藝雙馨”的國畫藝術(shù)家?!?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宋體">梁霄鸞/文】
關(guān)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