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農歷8月,我出生在滄縣城里一個小康之家。1927年考入直隸二中,當時學校是“四二制”,即四年初中,二年高中。1931年夏升入高中班。
1931年夏,學校來了兩個有影響的教員,一個叫潘企明,是北大文學系畢業(yè)生,大革命時代的共產黨員,“左聯”成員,在文藝界名字叫潘漠華。他講國文課。另一個叫武月亭,任訓育員,兼上三民主義課,即那時中學生必須設的“黨義”課。在九一八之前,潘通過組織學生社會科學研究之類的活動,發(fā)展了反帝大同盟組織,而后發(fā)展了我們七人入黨。其中楊欽、陳玉璣、陳紹堂、王耀臣四人編為黨支部,楊欽任書記;劉樹功(劉建勛)、劉義松和我因年紀小,不到18歲,編為團的支部,我任書記。以后我們才知道武月亭也是共產黨員。那時黨團史不分的,都是在一起活動。開會的地點或在潘老師的宿舍,或在教室(夜間),或在小飯館,或在郊外。我們活動經費主要是靠潘、武二人的工資。
九一八事變后,滄縣以二中為中心,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日救國運動。在校內,我們完全掌握了學生會,出版了油印的《大眾反日報》和“三•六壁報”(一度為“一•四壁報),以及滄縣中學??ㄣU?。?,舉行罷課。在校外,組織反日游行示威、集會、演出和搜查日貨,并進一步在鐵路工人中組織了腳行工會,在店鋪間組織了學生會等等。這些活動,一直延續(xù)到寒假。運動高潮中,群眾曾在津浦路來往火車上、運河來往貨船上、以及市內商店中查出沒收了大量日貨,集中到文廟院內。我們還油印了以中國共產黨署名的秘密油印傳單,當時的口號是”反日反蔣”。1932年初,寒假期間,由于學生放假,校內、城內運動有些低落。然而由于學生下鄉(xiāng)、回家,反日運動的影響卻有所擴展。這時,二中校當局已發(fā)覺潘、武兩位教員對學生運動的領導與支持,所以把他倆解聘。潘漠華離開前,給我們介紹了地方上的兩個黨員:一個是河西天主教小學的教員張德讓,一個是河西農村的一個姓白的農民,我和楊欽去同他們秘密地接了頭。
潘漠華走后,1932年春季開學,學生復課,我們仍繼續(xù)組織領導反日運動。400多名學生絕大部分是跟我們走的,我們掌握著學生會的合法組織,并繼續(xù)擴大反帝大同盟(最多發(fā)展到30多人),省委溝通了聯系。這時,校內出現了以趙氏兄弟(趙文炳、趙文錦)為首的武術會,人數不多,卻成為我們的反對派。地方上則由國民黨部、縣政府、商會與二中校當局等反動勢力聯合起來,籌劃鎮(zhèn)壓學生運動,形勢逐步逆轉,這同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被鎮(zhèn)壓后的全國形勢是密切聯系著的。這期間河北省委派一個姓夏的兩次來滄縣聯系,他小個子,瘦瘦的,南方口音,我們叫他“老夏”(即廖華——編者)。他帶來省委的知識,研究如何打破這種局面。他極力主張公開揭露國民黨,要我們召集群眾大會,公開亮出黨的旗號,讓我們出一個人代表共產黨講話。我們幾個人商量,誰也不愿出面,因為一出面,就會立刻被抓起來。老夏走了,會也沒開成。至于傳單,我們經常是在楊欽、陳玉璣的宿舍里,夜間用棉被把窗戶捂起來,用左手刻蠟板,不讓別人認出筆跡,署款式“中國共產黨”。但局面終未能取得有效的改變。
1932年6月,二中學生從反對庶務主任擴大為反對校長楊學山為首的整個校當局,爆發(fā)了學潮。楊學山等遂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召集我們七人談話,威脅說當地駐軍(東北軍夏鶴的一個團)要抓人,要我們趕快離校逃避,接著掛出了“革牌”,即通知。以“思想誤入歧途”的罪名,將我們七人開除學籍。但是我們在學校中播下了種子,發(fā)展了反帝大同盟組織,有一批黨、團員發(fā)展對象,其中有的已經發(fā)展為黨員,如沈士敏等,使革命活動延續(xù)不斷,繼續(xù)向深入發(fā)展。
注:李偉,滄州市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
? 從樂善園小學到滄縣二中2011-11-08 17:06
? 30年代滄縣學生運動點滴2011-11-08 17:05
? 回憶滄縣二中黨的活動2011-11-08 17:04
? 記二中女生部的活動2011-11-08 17:03
? 滄州一中:革命精神薪火相傳勵師生2011-06-18 10:37
? 有些地方 我們應該熟知2011-06-18 10:32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