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在线观看,久久蜜臀,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欧洲超碰

首頁 > 德育在線 > 家長學校
頭條新聞
最新新聞
家長學校

高中教育時評:文理分科不利于激發(fā)人的靈性

日期:2009-08-17 08:12作者:changshuqing文章來源:河北中學生網(wǎng)點擊數(shù):3439次
不知為什么,以國人據(jù)說高于全世界人民平均智商的智商或狡黠,多年來卻干著一件匪夷所思的傻事:高中文理分科。前不久教育部一個工作小組終于腦袋開竅了,就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教育問題公開征詢意見。贊成取消的聲音固然不少,但反對之人仍振振有詞,諸如社會需要專業(yè)人才啦加重學生負擔啦同高考制度不接軌啦等等,于是有媒體來個折衷,提議“摸石頭過河”。依我愚見,純屬貽誤戰(zhàn)機。“摸”這么多年還沒摸夠?再這么優(yōu)柔寡斷地“摸”下去,不“摸”進河里才怪。個中原由不是沒有道理,但所有道理都不過是技術(shù)層面的小部件,現(xiàn)在需要的是高屋建瓴的戰(zhàn)略眼光和政治決斷:立即取消分科,恢復通才教育!

  第一,通才教育是全世界的主流共識。外國好多國家別說高中階段,就連大一都不分科。高二就忙不迭分科的大概只有中國。其實中國也并非一開始就這么傻。例如七十幾年前的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一上任就抓的兩件事,一件就是通才教育(另一件是教授治校)。認為學生如果僅學一種專業(yè)或一門實用技術(shù),就不會有清醒的頭腦,不會融會貫通,結(jié)果難成大器。他任校長的十三年始終以通才教育為主,糾正當時“謀生不謀道”的壞習氣,把浙大辦成了被李約瑟博士譽為“東方劍橋”的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后來就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顯然受這位老校長的影響,強調(diào)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先考語文,考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學林散葉》)。注意,這話可是出自數(shù)學家之口。而后來的我們呢,居然從高中就分文理,在制度設計上就讓學生偏科偏食。如此“先天”營養(yǎng)不良的高中生進了大學又致使大學“先天”營養(yǎng)不良,休說“東方劍橋”,連日本的東京大學都望塵莫及,成了東方二流!

  第二,通才教育關(guān)乎國民的心性。與經(jīng)濟危機相比,當下國人真正的危機是心的危機,其最明顯的表現(xiàn)為誠信危機以至整個道德危機。甚至為人師表的教授都有人持續(xù)下滑,迅速突破底線。更多的人成了社會汪洋大海上的無根浮萍,隨波逐流,進退失據(jù),無所遵循,無所皈依。為什么?就是因為心失去了根基,心性缺少底蘊。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起日本。日本不少中學不僅有珠算課和書法課,而且所有中學都從初中開始就要學習“漢詩文”即我國的古典。翻開日本的國語(語文)課本,李白杜甫白居易甚至陶淵明柳宗元以及四書五經(jīng)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比比皆是。大學入學考試,“漢詩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日本人傻嗎?肯定不傻。這么做是為了是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嗎?當然不是。而是為了心性,為了讓國民的心性有深度,有依托,有底蘊。反觀作為“漢詩文”故國的我們這邊,去年我教的大四兩個班加起來五十人沒有一個人讀過三國紅樓等四部古典文學名著,今年教的六十人沒有一個人知道現(xiàn)代的陳寅恪,甚至連“反右”、“文革”這樣當代重大歷史事件都不甚了了。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典籍、不曉得文化先賢,不清楚歷史甚至當代史——這樣的人能有底蘊嗎?心性靠得住嗎?不用說,我的學生還是高中文科生出身,理科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這一條最為重要,乃敝人獨家之言——拒絕通才教育的文理分科不利于激發(fā)人的悟性、靈性以至神性,從而堵塞了天人之間的信息通道。我總覺得,由包括古詩文在內(nèi)的文史等本土文化才是催生悟性的土壤。所謂悟性,就是同上天、同宇宙或者同“神”對話的能力,沒有這項能力就無法接受“天啟”,也就無法“靈機一動”而成就非凡的事業(yè)。用竺可楨校長的話說,即“不會融會貫通”。中國近半個多世紀尤其近三十年來,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但始終未能出現(xiàn)一位震驚世界的發(fā)明家、思想家、文學家——就連拉美小國都不斷涌現(xiàn)——諾貝爾獎更是懸在半空,看得見卻夠不著。原因誠然很多,但天人之間的信息通道不暢篤定是個主要原因。

  所以,取消文理分科勢在必行,根本沒有什么好猶豫的!

  • 來源:中國高中生網(wǎng)網(wǎng)友轉(zhuǎn)貼林少華的BLOG

關(guān)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側(cè)、獅城公園以南、河北工專以北、迎賓大道以西 市內(nèi)公交車16路直達
博川網(wǎng)絡提供技術(shù)支持
版權(quán)所有 滄州第一中學 Copyright © 2007 免責聲明
冀ICP備19016029號-2 滄公備13090302000291

本網(wǎng)由:滄州市第一中學文宣處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