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開設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基本構想
河北省滄州市第一中學歷史高級教師 常樹青
論文摘要:目前,中國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全面素質,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熱門話題”。歷史學科如何適應教育改革形勢,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在開設歷史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并納入教學評估、考核體系,成為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評估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和依據。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設置與教科書的編寫應“有利于
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滿跳學生未來發(fā)展和終身沉重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
受型向主動參與型的轉化;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备鶕逃烤窈蛯W校發(fā)展
實際,本文從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定位、內涵;主要特征;基本類型和活動形式;與歷史
必修課的關系;素質教育功能等方面對中學開設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進行了深入探討。綜上
所述,歷史選修課、活動設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給克一定的材料和活動空間,
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自己去探索獲取新的歷史知識,給學生留下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科交
叉、滲透、融合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因此,通過學科知識重組和整合,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
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及各種思維能力之目的。
關鍵詞: 歷史選修課、活動 基本構思 基礎教育
目前中學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
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全面素質,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熱門話題”。歷史學科如何適應教育改革形勢,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在開設歷史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并納入教學評估、考核體系,成為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評估教育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和依據。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設置與教科書的編寫應“有利于
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滿足學生未來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
受型向主動參與型的轉化;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备鶕逃烤窈蛯W校發(fā)展
實際,本文就中學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開設進行初步探討。
一、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定位、內涵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是提以歷史課堂教學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
形式多樣歷史教育活動的一種有效形式。它是歷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于理論聯(lián)
系實際,學科知識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拓展延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文化素質的提高。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為依據,以活動、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基本指導思想
和教學實踐的切入點,以在教學活動中構建具有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體驗性、自主性的學生主
體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
以期引導學生在歷史活動中體驗,在歷史活動中發(fā)展。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設置,既豐富
了歷史學科課程,又是歷史學科課程適應時代和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
二、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主要特征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學習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歷史選修課、活動課設
置應具備以下主要特征。
1具有適應性的特征。其一,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活動內容要適應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
征、知識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活動形式的選擇,盡量能夠引發(fā)多數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語言注意生動、活潑。其二,歷史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目標的確定,要適應運用歷史知識
、歷史眼光分析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發(fā)揮歷史教育社會功能的需要。
2具有激發(fā)自主學習的特征。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設計必須體現(xiàn)學生是活動主體的原則
,活動的主體應進行的是主動的學習,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參與制定活動計
劃、選擇活動伙伴、組織活動開展、參與活動過程,展示活動成就、評價活動結果的權利。
3具有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征。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是鮮明的特征之一。其
一,活動時間與空間開放,活動不限制在某節(jié)課或學校之內,而要向課外、校外開放。其二
,活動內容開放,活動的具體內容盡量為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余地。其三,活動過程開放,
要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闡明自己的觀點。
4具有突出實踐活動的特征。歷史選修課、活動課要以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的活動課題為
載體,展開教學過程。這種活動過程應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適當的活動方式,使學生
真正活動起來。
5具有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的特征。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應盡可能安排一些學生能夠自由參與探
究與創(chuàng)新活動的內容,賦予學生創(chuàng)新的責任,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俗望。即便是學法運用,也要
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進行。
6具有引導交流合作的特征。在有限的歷史選修課、活動課中,選擇活動內容適宜,盡量
設計合作學習的活動方式,小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學習任務,又要有明確的組內分工,
既團結協(xié)作又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使每個學生都得以發(fā)展。
三、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基本類型和活動形式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內容涉獵課堂知識的擴展和延伸部分,它涵蓋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
以及社會民俗等各個方面??煞譃橐猿鋵崥v史知識、開闊視野為主要目的的歷史講座、參觀
、尋古、收藏等活動;以思想教育為主要目的的主題班會等專題教育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為主要目的的講演辯論、撰寫歷史小論文、編寫地方史等活動。
(一)組織歷史專題講座
組織歷史專題講座、系列講座,是常用的形式之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對某些
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熱點問題產生極大興趣,但由于教學進度、時間的限制,課堂教
學難以滿足學生的要求。通過歷史專題講座就歷史教學中某一方面歷史知識內容進行挖掘和
擴展。在舉辦歷史專題講座過程中首先應根據課堂教學反饋和學生求知興奮點,確定講座專
題。還可以配合重要節(jié)日進行,如“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新中國成立、第二次世
界大戰(zhàn)等紀念日組織專題講座。根據時事熱點確定主題,如臺灣問題、中東戰(zhàn)爭、科索沃危
機等。其次,根據確定的專題,主講教師或有關專家,寫好講座提綱或講稿,做好充分的準
備。三是,專題講座的內容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和接受能力,把握適當的深度。對所講內容要
進行必要的分析、評價,使學生從中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
力。
(二)組織歷史主題班會
組織歷史主題班會應根據教學實際和進行思想教育的實際確定主題,然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查
閱資料,收集歷史素材,以備班會使用。并由師生共同設計好主題班會整體方案。包括會場
布置、班會形式、發(fā)言安排及會后小結等,以達到主題班會教育目的。
(三)編輯歷史報刊
為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由學生參與編輯、創(chuàng)辦歷史小報、板報、櫥窗、壁報等。如遇重要節(jié)
日、熱點問題還可辦歷史???。欄目可設歷史資料介紹、歷史故事選載、人物春秋、歷史專
題評述、史海雜談、史學動態(tài)、讀史心得等。也可以辦歷史連環(huán)畫、文物照片等畫刊。報刊
要語言流暢,文字簡練,還可以配備必要的圖片、插圖,使其形式活潑、生動。歷史教師要
對每期??驅谒瘍热葸M行精心指導。要注意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機
地結合起來。
(四)制作歷史教具
指導學生制作歷史教具是一項很有益的歷史課外活動。它既能解決目前歷史教具嚴重缺乏的
問題,又可通過制作前的觀察、資料的搜集、教師的講解指導及制作期間的實踐參與而加深
對史事的了解。學生制作的歷史教具主要包括歷史掛圖、歷史圖畫、幻燈片、泥塑人物、各
種模型等。此外,還可以運用計算機編制教學多媒體軟件。在學生制作教具的過程中,教師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喜愛繪畫的學生,以歷史題材為內容,畫歷史人物像、歷史故事
聯(lián)環(huán)畫漫畫等。讓愛動手搞小制作的學生,搞歷史模型、歷史上的生產工具、器皿的制作,
在制作中,還可以請美術老師、
和創(chuàng)造力。教具制成后,應注明教具名稱、作者姓名、制作日期、內容簡介、資料來源、使
用說明等??梢詡湓谡n堂上展示和陳列,也可在歷史專用活動教室舉辦歷史教具展,供其他
同學參觀、學習。學生通過設計、制作歷史教具,不僅可加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而且拓寬
知識面,提高繪畫技巧和審美能力,從而激發(fā)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
創(chuàng)新意識。
(五)組織歷史參觀
在教師指導下,經常組織參觀歷史遺址、遺跡、博物館和大型歷史活動展。參觀前老師首先
要明確參觀目的。其目的在于通過實物加深學生對教材、課外歷史書籍的進一步理解,并開
闊視野、豐富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要制定參觀計劃,鼓勵學生認真
觀察,做好參觀記錄。再次,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將參觀心得寫成短文,進行交流,最后由
教師對整個參觀活動進行評價、總結。
(六)組織考察古跡
考察古跡,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課外活動。我國眾多的歷史遺跡為考察古跡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是在組織學生赴外地進行古跡考察時,要事先有周密的計劃,提前聯(lián)系安排行程和食宿
,還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二是確定考察地點和專題。如考察北京猿人、殷墟、大運河歷
史變遷、滄州鐵獅子等。三是在進行考察中,教師要在考察前查閱資料,考察中進行適當講
解和說明,也可以請專人介紹。要求學生對考察中觀察到的實物、文字材料進行簡單記錄。
四是圍繞專題寫出考察報告。歷史考察通過看、聽、寫,增長學生課外歷史知識,這些僅靠
課堂教學是無法達到的。
(七)組織歷史知識競賽
把競爭機制引入選修課、活動課之中,如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專題辯論會、歷史演講比
賽、歷史小論文評比、歷史名人傳記讀后感征文等。它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
、想象力、應變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如組織歷史知識競賽,可采用筆試、口頭問答等方
式??陬^問題又可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它把競爭機制納入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通過競爭
,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有
效性。
(八)組織課外閱讀
在歷史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史書、歷史人物傳記)和歷史小說。通過開展此
項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在指導
學生課外閱讀時應注意:一是在指導學生閱讀史書時應把握三點:第一,注意計劃性、有選
擇性。課外史書浩如煙海,教師要提供適合學生年齡特征、接受水平的書目。第二,對讀史
方法進行指導。如怎樣瀏覽、精讀;怎樣做讀書筆記;怎樣把握史書的內容、體例等。第三
,組織讀書會,寫出書評,相互交流。以加深對史書的理解,并在交流中提高分析和閱讀能
力。二是進行分類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歷史人物傳記時,要注重理清人物所處的時代、一
生的功過等有關問題,并從中得出正確的評價。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歷史小說時,要
注意三點:其一,歷史與文學的異同,有些作品既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但也包括作者的夸張和杜撰。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其二,運用、引證文學作品中的歷史知識要進行辨別和考證,去掉虛構和夸張,才能引用。其三,在文學作品中學習歷史,可通過聯(lián)系作用品提到的時代背景、事件等加深對所學歷史事件的理解。如赤壁懷古等。
此外,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還可以采取歷史晚會、歷史故事會、舉辦校史、地方史展覽、歷
史電影影評等形式,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對學生
進行生動的思想教育。教師在選擇某一活動形式時,要注意根據活動的內容確定與之相應的
活動形式,同時還要注意本年級、本學校有特色的傳統(tǒng)活動與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所選內容
相結合。
四、正確處理歷史必修課與選修課、活動課的關系
1、正確處理選修課、活動課與歷史必修課的關系
中學歷史選修課、活動課與歷史課堂教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二者都是學校歷史教學體系
的組成部分。歷史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學習教材歷史基礎知識為主,是素質
教育的主渠道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是歷史課堂教學以外的歷史教育活動,它以
歷史課堂教學為依托,是對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它強調在歷史教師的指導下,
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為主,鼓勵學生增強動口、動手的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拓寬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途徑的目的。
2、正確處理教材歷史知識與課外歷史知識關系
教材歷史知識是指教師在班級授課中傳授的知識內容,而課外歷史知識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
的。教師在班級授課中由于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時的限制,只能依據教材向學生傳授指
定范圍內的歷史知識,而且對所有學生的要求相同。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則不同,接觸和獲
取的歷史知識內容不受限制??梢允歉邔哟沃R、考古信息、學術界不同觀點,多學科發(fā)
展史或時事熱點評述內容。廣泛涉獵這些歷史知識,既有助于吸收、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
能彌補課堂講授的不足,及時獲取新的信息?;顒臃绞降亩鄻有杂欣趯W生個性特長發(fā)揮,
得以自由、充分、和諧、全面發(fā)展。
五、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素質教育功能
如何發(fā)揮歷史選修課、活動課的素質教育功能是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關鍵。
1、通過開展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開辟了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不僅是學校歷史教學課程設置中不可缺少的三大板塊之一,有助于歷史
學科課程知識的鞏固和把握,而且是歷史必修課的延伸和拓寬,為培養(yǎng)學生提供了學習空間。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課堂教學會更輕松、更活潑。學習內容主要是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體,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機會,從而獲得第一手直接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考核中可采用ABCD等級制,作為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標準和學生綜合素質測試重要參考指標,不會對學生學習形成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和心理壓力。
2、通過開展歷史選修課、活動課,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
形成學生獨立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個性特長,對學生個體素質的發(fā)展它有著學科課程無法替代
的作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廣泛地涉獵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如涉及的知識除課堂歷
史知識外,還有學科發(fā)展史、科技史、音樂、書法、繪畫等多學科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能
力、審美能力和整體素質,形成學生鮮明的個性特征。
3、通過開展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日常生活交往能
力。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除培養(yǎng)學生各種歷史能力,諸如理解重要歷史概念,歸納歷史知識的綜
合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對重大歷史事件人事的比較能力及評價能力,以及準確清楚的表述
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等。更重要的表現(xiàn)為培養(yǎng)學生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諸如觀察
力、想象力、自學能力、科研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歷史選修
課、活動課為培養(yǎng)學生以上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收到歷史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歷史選修課、活動課在以上所述活動形式中充分體現(xiàn)了實用性、靈活性、基礎性、層次性、
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等原則,活動設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給其一定的材料和活動空
間,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自己去探索獲取新的歷史知識,給學生留下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
科交叉、滲透、融合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因此,歷史選修課、活動課,通過學科知識重
組和整合,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能力及各種思維能力之目的。
——《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第二卷
(人民教育編輯部編,新華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注:該文2000年7月獲河北省中學歷史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歷史教
學專業(yè)委員會);2001年2月獲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征文評比二等獎(《人民教育》編輯部);2001
年11月河北省中小學歷史骨干教師結業(yè)論文(本文在發(fā)表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常樹青)
? 巴特萊法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2007-08-07 18:46
? 學生評教的“冷思考”2007-08-07 11:09
? 教師該如何面對職業(yè)尷尬?2007-07-24 14:44
? 深化課改應多關注普通教師的感受2007-07-24 14:43
? 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2007-07-24 14:42
? “反思”的本義與意義2007-07-24 14:40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