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貴 |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日期:2023-06-12 09:23作者:汪正貴文章來源:教育思想網點擊數:4298次
我上學的那個年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當初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跳出農門。沒有人逼著你學習,完全是自己主動學習。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暑假幫助父母干農活,割稻插秧,搶種搶收,我們那兒叫“雙搶”。當我望著那一眼看不到邊的稻田,需要我們一刀一刀地割完,我感覺很絕望。我想,還是要好好讀書,早日擺脫這令人絕望的田間勞動。現在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越來越少,很多學生是為了考試而學習?,F在已沒有小升初考試,我估計未來15年后,中考也可能不存在了,再有若干年,上大學也許是申請制,也不需要考試了。沒有考試了,學習的意義在哪里,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哪里?學習內動力的缺乏是當今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可能和獨生子女有關,也可能和社會發(fā)展程度有關??疾烊澜绲慕逃覀儼l(fā)現,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達到中等發(fā)達程度的時候,下一代人的進取精神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內動力也隨之降低。怎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意義和價值,開啟學生的內動力,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是努力的理由。特別是在學習的起始環(huán)節(jié),興趣是開啟內動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學習新的學科,或者學習新的知識單元,需要老師設計一些有意思的開啟活動或任務,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數學老師講函數的時候,通過動畫圖形展示,可以將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的波浪形,看成是一個點在圓上運動在坐標軸上的投影,這非常直觀形象,也特別有意思,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函數的興趣。有一個數學老師在講勾股定理的時候,用圖形軟件制作動態(tài)的“勾股樹”,即利用勾股定理所畫出的一個無限重復圖形,當重復的次數夠多時,就會形成一個樹的形狀,也有人稱之為“畢達哥拉斯樹”。這個樹形非常漂亮,是數學之美的體現,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勾股定理的時候,體味數學的美感,并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為喜歡而學習。興趣是內在的東西,非常純粹,沒有什么外在的功利性目的或壓力?!芭d趣就是一個人和他的對象融為一體?!保ǘ磐┯幸粋€做法叫天才時間,最早是谷歌提出來的,即讓員工每天有20%的時間用來做他自己喜歡的事。這些事情可能和公司的工作沒有什么關系,但也許一些天才性的創(chuàng)意或成果誕生了。我們也可以將天才時間遷移到學?;蚣彝?,我們讓學生每天有一定的時間做他喜歡的事。我聽說,有的老師和家長,學生到了六年級就不讓讀課外書了,說是怕耽誤學生的學習。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做法。我們有一位初中學生特別喜歡寫科幻小說,卻被父母看作不務正業(yè)而予以禁止。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也可能剝奪了學生成長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學校而喜歡學習,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一個學科,或者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討厭這門學科。所以,當學生到一個新的學校,或者到一個新的年級,接觸一個新的老師,我們要設計一些體驗活動,讓學生喜歡學校、喜歡老師。當學生不喜歡學校、不喜歡老師的時候,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愛學校和老師,是教育的前提。所以,學生熱愛學習、喜歡某一門學科、喜歡老師、熱愛學校,這些是開啟內動力的重要一環(huán)。當然,人的興趣往往是一時的,一般只在學習的啟始階段發(fā)揮作用,當遇到困難、遇到挑戰(zhàn)、遇到挫折的時候,興趣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學生不能簡單的靠興趣去學習,還要將學習由興趣轉變成持久的熱愛,從有意思轉變到有意義,找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二、任務驅動——設計有可能、有挑戰(zhàn)的學習任務
激發(fā)學生內動力,我們還可以從電子游戲中找到答案。為什么青少年學生迷戀電子游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游戲的設計思路,通過讓玩家完成一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是大腦通過分泌多巴胺和內啡呔,對自己的獎勵。青少年不是迷戀游戲本身,而是迷戀游戲帶來的這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欲罷不能。電子游戲中有幾點可以借鑒:一是將激動人心的目標轉化成若干個具體的任務;二是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將任務分解成由易到難的過關性任務;三是提供及時的反饋、工具和支架,讓玩家通過試錯、失敗、改進,最終獲得成功;四是通過積分、升級等手段,讓玩家不斷積累成功,獲得相應的認可,體驗成功后的快樂。我們的學校教學如何借鑒電子游戲的設計思維,通過設計有挑戰(zhàn)、有可能的學習任務,通過給予正向的反饋和幫助,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體驗成就感,以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新的學習挑戰(zhàn)。我當年初中學習平面幾何的時候,因為我學得好,老師為了獎勵我,每天給我多布置兩道更難一點的題目。后來老師干脆獎勵我一本習題集,我每天廢寢忘食,最后將這本習題集的題目全部做完了。這種被挑戰(zhàn)后獲得的愉快體驗,持久而深刻,超過了一般性的愉悅感,挑戰(zhàn)越大,成就感越強。我們青島中學從九年級開設數學大學先修課程,挑戰(zhàn)了一批天數學天賦特別好的學生。數學大學選修課程的老師告訴我,有幾個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因為解出了一道題,興奮得手舞足蹈,甚至在教室里做起了后空翻。另外,我們開設的若干榮譽課程,也是對部分學生的挑戰(zhàn)。當然,這種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一定要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有益難度”,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也就是讓學生有可能獲得成功。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性的工具和腳手架,幫助學生學會時間管理和學習規(guī)劃,掌握學習方法,支持學生的學習,幫助他們取得成功。如果挑戰(zhàn)性任務遠遠超過了學生的水平區(qū)間,則達不到激勵的作用。所以挑戰(zhàn)性任務的設計需要低門檻、高挑戰(zhàn)、有張力。同樣一個任務能夠挑戰(zhàn)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是最好的任務。青島中學小學五年級有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是撰寫《個人虛擬自傳》,描述自己的一生。有的同學寫了幾千字,也有的同學寫了幾萬字,寫作水平最弱的學生也能寫幾百字。這樣的學習任務就比較有彈性和張力,讓不同潛能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挑戰(zhàn)。在電子游戲中,試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而且非常安全。但是在我們的學校日常教學中,學生犯錯總會招致負面反饋,讓學生缺乏試錯的心理安全感。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安全的心理氛圍、民主的課堂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需要被挑戰(zhàn)。反過來說,挑戰(zhàn)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特別是戰(zhàn)勝挑戰(zhàn)后的成功體驗和成就感,能產生巨大的內在能量,激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很多時候,并不需要因為學生的學習成就而獎勵物質的東西,學生被挑戰(zhàn)后的成就感和巔峰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這是大腦通過分泌多巴胺和內啡呔對自身的獎勵。在青島中學,我們舉行的學習成果發(fā)布會、學習產品博覽會,就是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用學習獎勵學習,用任務驅動學習,讓學生在完成有挑戰(zhàn)和有可能的任務中體驗成功,并產生持久的學習內動力。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深深植根于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內在需求,一旦被激發(fā),能產生持久的內在動力。所謂自我實現,就是將可能自我變成現實自我的過程。我們應當鼓勵每個學生給自已畫像,也就是描繪心中的可能自我,或者說描繪自己的人生目標。青島中學小學五年級撰寫《個人虛擬自傳》的學習任務,就是對可能自我的描繪;九年級學生的作文《寫給未來的自己》也是這樣一種嘗試;十年級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發(fā)布會,則是比較具體地設計和規(guī)劃未來的人生目標。人的潛意識比較偏愛圖像暗示,當學生的人生目標和可能自我以畫面感的方式,進入到大腦的潛意識,會產生巨大的內在能量和動力。所以描繪未來目標與可能自我,其意義并不在于是否真的實現這些目標,而是讓每一個夢想帶著學生飛翔一段人生旅程。這是一種自我激勵。以前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第一任黑人州長羅杰·羅爾斯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不愛學習,整天和同學們打鬧斗毆。有一次當他伸出一雙又臟又黑的小手走向講臺時,校長為了鼓勵他,對他說:我一看你這雙修長的手,我就知道你將來一定能當州長。他當時只有11歲,他記住并相信校長這句話。五十年后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一定是受到了校長的激勵,并將其作為潛意識中的目標,最后真的實現了。他后來就任州長時,深情地回憶起當年這位校長對他的激勵。曾經風靡《百家講壇》的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高中就讀于上海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二那年,他的歷史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在梵文上的成就,錢文忠聽后十分感興趣,他問老師,季先生在哪里,老師說季先生在北大工作。他便立志要上北大跟著季先生學習梵文。后來他果真考上了北大,成為季羨林先生的關門弟子。目標激勵是基于自我潛能和天賦的開發(fā)與實現,是對可能自我的描繪與期待,是最有價值的自我激勵。自我實現的需求一旦被激發(fā),能夠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激勵自已追求卓越、挑戰(zhàn)極限。如果將目標分解成可執(zhí)行的規(guī)劃、計劃和行動方案,則離成功就不遠了。在目標激勵中,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性思維非常重要,也就是讓學生相信,自己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目標的。這樣他才會愿意將目標付諸行動。否則,目標只能是空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后來進行了修正,增加了一個需求層次,叫做自我超越。這是人的需求中的最高層次,也即追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是這樣,當學生找到學習與成長的價值與意義,也就找到了努力學習和成長的理由,這能夠產生比興趣、愛好等更加高遠和持久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青島中學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我們通過設計學生的十歲成長禮、十四歲青春禮、十八歲成人禮,引領學生的價值追求,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信念,引導學生向外尋找人生價值與意義,培養(yǎng)學生利他、共情、友愛、感恩與寬恕的品德,進而引導學生從個體走向社會,從自我走向利他,從向內追求個人成功,到向外尋找人生的意義,從自我實現到自我超越,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走向成為有理想信念的社會貢獻者。這是教育的高遠意義所在。激發(fā)學生內動力,這是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給學生裝上一個發(fā)動機,讓他擁有內動力。我們是踩油門,不是推輪子。我們要讓學生的學習有意思也有意義、有挑戰(zhàn)也有可能,通過興趣開啟、任務驅動、目標激勵、價值引領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內動力。羅素說過,“我們在現代教育的上的目標是將外部的約束減至最低程度。然而這就需要有內在的自制力。”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也是喚醒每一個學習者內在的學習熱情與成長動力,以支持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