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作的角度說,講故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因為時間怎么發(fā)生的就怎么寫,記錄而已。但講觀點的文章就要難一些了,因為必須自己確立論點、搭建結構、尋找論據(jù)、組織語言……
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很多方法,比如“旗幟鮮明”(亮出觀點,毫不含糊),鋪墊呼應(寫前面要想到后面,寫后面要想到前面),善用對比(正反對比,前后對比,古今對比,中外對比),抽絲剝繭(抓住一點,深入剖析),遞進深入(由因推果,由果及因,步步為營,層層推進),設身處地(站在對手的角度多想想)……
不夸張地說,這每一條都可以寫一篇長文。但今天,我以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片段)為例來說明。這是我多年寫的一篇短文,朋友王開東曾作點評(括弧里的均為他的點評文字)。那天我請開東把多年前這篇短文發(fā)給我,他說他當年點評得很幼稚,我說我當年寫得也很幼稚。事實上,開東的點評多有溢美之詞,但就文論文,他說的一些語言技巧,我還是認同的——
“人言”之所以“可畏”,在于它所直接傷害的是人的心靈。(因果推論,直接指出可畏人言的本質??芍^高屋建瓴。)但“人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被人背后議論。(話鋒一轉,指出人言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一種客觀存在,為后文的主觀解決做鋪墊。)因此,要想避免心靈傷害,與其徒勞地去“制止”“人言”的產生,不如為自己鑄起一道心靈的防線——這道防線便是“寬容”。(再用因果推論,與其……不如……,兩種選擇的優(yōu)劣,一目了然。正反對比,旗幟鮮明的提出觀點。特別精彩的是,作者祭出了用寬容作為解決可畏人言的法寶。)
我們平時所遇到的來自同事的議論,不外乎三種情況:中肯的批評、善良的誤解和惡意的中傷。(分類清晰準確,恰如其分。分得越準確,解決問題,就越全面。)對于中肯的批評,我們應“聞過則喜”,不應“一蹴即跳”。(條分縷析,這里談態(tài)度,正反對比。)既然是自己錯了,“跳”也沒用——那只會顯出自己心胸的狹隘。(因果推論,揭示人的心理。)
有的人也許會說:“既然是中肯的批評,為什么不當面向我提出,而要在我背后議論呢?”(此處大妙,與“六國互喪,率賂秦焉”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的人也許說,實質上只是代讀者問,便于作者深入分析問題。)我認為,只要人家說得對,就別計較別人是當面提出還是背后議論;(看“療效”?。?/strong>如果硬要“計較”,不妨“計較”一下:為什么別人不愿向我當面提出呢?真的這樣一“計較”,可能又會“計較”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這不又有利于自己進步了嗎?(更進一層,挖出了新意。)對于善良的誤解,也應心平氣和地對待。(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同事之間,在性格特點、處事方式、思維角度乃至教育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某些正確的見解與做法暫時不被人接受甚至遭到誤解,這是難以避免的。(具體分析原因)既然人家沒有惡意,也就大可不必怨恨人家。明智的做法是,能夠解釋的盡可能解釋,一時解釋不清的干脆不解釋,自己該怎么干就怎么干;要相信“日久見人心”,更要相信“事實勝于雄辯”——消除誤解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做出讓人信服的成就!(糅合原因,給出具體的建議,不能解決問題的議論文不是好的議論文。)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惡意中傷”所產生的原因:首先,中傷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其次,你的某一方面也許比他強那么一點點,使他感到“悵然心中煩”,他需要宣泄;另外,中傷者希望你因受到中傷而火冒三丈,看到你不勝委屈地向群眾辯誣、向領導申告、向所有“愿意”聽你訴說的人訴說的狼狽樣兒,他會獲得一種心理平衡。(分析中傷者之所以中傷的三種情況。“悵然心中煩”用得滿篇生輝?。?/strong>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寬容惡意的中傷,并不只是出于蔑視,而且還出于同情。(同情翻出了新意,既是為“寬容”張本,又符合李老師一貫的德育。)是的,小人也需要同情。你想,你也許在有些方面優(yōu)于他,比如班級課間操表揚比他多一次,國慶板報評比比他多兩分,衛(wèi)生紅旗比他多三面,更為“要命”的是,在最近的一次單元小測驗中,你班上90分的人數(shù)又比他多四個等等,總之你倒是獨占風流,他卻一無所“撈”。(舉例中“一、二、三、四”的遞增,生動可感,尤其是小測驗、90分,更讓人忍俊不禁。這樣一來,下文的說理人家就會愉快接受。)人家也是人啊,也渴望著體現(xiàn)自己的尊嚴呀,于是,讓他在背后說你幾句“他班課間操盡掙表現(xiàn)”、“他班的板報全都是剽竊”、“他班的衛(wèi)生紅旗還不是靠行賄得來的”、“他班的單元測驗學生作弊兇得很”……有什么關系呢?(活靈活現(xiàn),可見說理也要生動,板起面孔教訓人的那一套,到哪都行不通。)
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同事的議論,絕大多數(shù)還是屬于中肯的批評和善良的誤解,真正惡意的中傷是極個別的。因此,面對不那么中聽的議論,我們的確應以寬容之心待之。(總結,惡意中傷談得最多,那么對“惡意中傷”者尚且寬容待之,其他兩種如何去做,不是一目了然了嗎?此為“以一當十”之法?。?/strong>
? 【李鎮(zhèn)西】?多想想,別人會怎么反駁你——寫作微講座(8)2020-10-26 09:36
? 【李鎮(zhèn)西】怎樣在文章中“講道理” ——寫作微講座(7)2020-10-19 15:01
? 【李鎮(zhèn)西】?要學會并列式論述——寫作微講座(6)2020-10-12 15:44
? 【李鎮(zhèn)西】以小見大,夾敘夾議 ——寫作微講座(5)2020-10-05 11:21
? 【李鎮(zhèn)西】?教育寫作有哪些形式?(下)——寫作微講座(4)2020-09-28 11:02
? 【李鎮(zhèn)西】教育寫作有哪些形式?(上)——教育寫作微講座(3)2020-09-21 10:26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