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點背景
2009年4月20日晚18點,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正式在青島開幕。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1艘外軍艦艇已在青島集結,準備參與一場盛大的海上閱兵式。海軍指揮學院戰(zhàn)略研究室張曉林教授認為,這將為中國海上軍事對外交往添上不尋常的一頁,中國海軍正加快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
"請進來、走出去"在中國一直被用來指代對外經(jīng)貿(mào)往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用在對外軍事交往中,特別是海上軍事交流。據(jù)統(tǒng)計,過去60年中,作為和平的友好使者,中國海軍已先后派出33支艦艇編隊共40多艘軍艦,出訪了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1985年11月,中國軍艦首次出訪,穿過馬六甲海峽,訪問了南亞的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三國。此后,中國海軍越來越多地進行外交出訪,參加國際聯(lián)合軍演,執(zhí)行國際人道主義任務,并不斷突破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2002年5月-9月,由"青島"號驅(qū)逐艦和"太倉"號補給艦組成的中國艦艇編隊首次完成環(huán)球航行訪問任務。2007年9月,中國軍艦首次與英國航空母艦在大西洋海域舉行聯(lián)合軍事演習,向外界展示了務實交流與合作的水平。今年3月,中國的"廣州"號導彈驅(qū)逐艦赴巴基斯坦參加了"和平―09"多國聯(lián)合軍演。在這次行動中,中國海軍首次派出特戰(zhàn)分隊參與了陸上反恐演習,與外軍的海上反恐合作交流又有了新的拓展。W.w.w.k.s.5.u.c.o.m
中國艦艇編隊遠赴亞丁灣護航,則在國際社會上引起更大震動。對于遠征的中國海軍官兵來說,這是一次有著密集對外交流的"藍水經(jīng)歷"。 目前,中國海軍第二批赴亞丁灣護航的艦艇編隊已與第一編隊順利交接。正如軍事專家所預測的一樣,護航編隊將"擴大開放、擴大交流" 編隊指揮員么志樓少將已表明,愿與更多國家的艦艇開展情報信息交流,友好地與外國艦艇相互拜訪,積極參與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二.高考考綱
1、中國古代史:
(1)秦漢:西漢武帝時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fā),最遠可達印度半島南端)。
(2)隋唐:唐朝對外交通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到日本、朝鮮;從廣州出發(fā),最遠可達波斯灣。
(3)宋元:北宋的海船上已裝有指南針。指南針外傳,對歐洲航海家發(fā)現(xiàn)新大陸和實現(xiàn)環(huán)球航行有重要意義。
(4)明清(鴉片戰(zhàn)爭前):明初,鄭和下西洋,最遠可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另還要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特點、歷史地位和悄然結束的原因)。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施瑯進軍臺灣);葡萄牙殖民者占據(jù)澳門;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中國近現(xiàn)代史:
(1)半殖開始:一鴉英軍封鎖珠江口,進入白河口;二鴉英法聯(lián)軍兩次攻打天津大沽口;林則徐最早提出建設新式海軍主張。
(2)半殖形成:
①洋務派的海防實踐: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yè);開辦福州船政學堂等軍事學校;創(chuàng)辦三支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主要艦船向英、德購買;修建兩個基地(旅順、威海衛(wèi));成立一個衙門(海軍衙門)。
②甲午戰(zhàn)爭:黃海戰(zhàn)役,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jīng)遠艦管帶林永升,以身殉國;但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而下令不準艦隊出海,黃海制海權落入日軍手中。威海戰(zhàn)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世界近現(xiàn)代史:
(1)新航路開辟:原因(經(jīng)濟、社會、直接、精神動力);條件(物質(zhì)、政治);四大航海家(迪哥達麥);影響(商業(yè)、價格、資發(fā)、殖民、地圓)。新航路開辟后到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前,世界海上殖民霸權國家依次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
(2)一戰(zhàn):日德蘭海戰(zhàn)(協(xié)約國掌握制海權)。
(3)華盛頓會議:通過《五國條約》,美國取得了和英國相等的制海權,日本海軍發(fā)展受限。
(4)二戰(zhàn):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zhàn);三大登陸戰(zhàn)(北非登陸、西西里島登陸、諾曼底登陸)
三.高考真題
01.(2004全國二卷文綜13)廣州是隋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這條"海上絲綢之路" D
A.取代陸路"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唯一的對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鮮的主要商路
C.最遠可抵達非洲東海岸 D.可到達波斯灣
02.(2006廣東歷史23)1943年北非戰(zhàn)場結束后,美英聯(lián)軍下一步的重大行動是 B
A.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 B.在西西里島登陸
C.在易北河與蘇軍會師 D.進行柏林戰(zhàn)役
03.(2007重慶17)開創(chuàng)仿造西方戰(zhàn)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左宗棠
04.(2007全國二卷文綜21)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方式的改變與新型武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密切相關。這方面的典型戰(zhàn)例是 D
A.西西里島登陸戰(zhàn) B.阿拉曼戰(zhàn)役 C.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 D.中途島海戰(zhàn)
05.(2008寧夏文綜31)《上海縣竹枝詞》有詩云:"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戰(zhàn),總歸虛牝擲金黃。"與上述內(nèi)容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C
A.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B.中法馬尾海戰(zhàn)
C.中日甲午戰(zhàn)爭
D.八國聯(lián)軍侵華
06.(2008山東文綜24)地圓說的流行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條件之一。圖5是新航路開辟不久一位德國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它反映出 C
A.世界各國的封閉狀態(tài)被打破
B.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體系形成
C.人們對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國與西方的貿(mào)易日漸頻繁
07.(2004江蘇歷史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國富強。(敕鄭和)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攜帶)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王者,要不如永樂時,……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大監(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明史o鄭和傳》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自述]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和等上荷圣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tǒng)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國事,盡誠于神明乎!
--《天把之神靈莊記》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3分)
(2)從材料看,鄭和下西洋的前提條件有哪些?(2分)
(3)根據(jù)材料,歸納鄭和航海活動的特點。(3分)
(4)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3分)
答案要點:
(1)尋找建文帝;弘揚國威;發(fā)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系;滿足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chǎn)的需求。
(2)國力強大;造船等手工業(yè)發(fā)達。
(3)規(guī)模大;歷時長;次數(shù)多;航程遠;抵達的國家多。
(4)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顒拥南闰?qū);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
08.(2008全國文綜Ⅱ卷37題)(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由,派馬戛爾尼使團前往中國,并致函兩廣總督,通報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fā)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yè)",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使團攜帶有英國國王贈送給中國皇帝的許多精美禮物,以表達英國國王的真誠心意,從而"發(fā)揚兩國之利益,建立兩國永久之協(xié)和"。兩廣總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譯文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
--摘編自《清史編年》等
材料二 朝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北。朕披閱表文,詞意肫墾,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示內(nèi)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又據(jù)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
--摘編自《清實錄》等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在陳述兩國關系方面,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與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英國國內(nèi)背景。(8分)
(3)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乾隆皇帝對英方要求的回應。(10分)
答案要點:
(1)不同之處:兩廣總督譯文:視兩國關系為蠻夷之邦與天朝上國的關系,視雙方往來為朝貢關系。英方信函:增進邦交,擴大貿(mào)易(8分)。原因:清朝長期閉關鎖國,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是出于這種心態(tài)(6分)。
(2)工業(yè)革命;拓展海外市場;殖民擴張;中國成為其目標(8分)。
(3)乾隆拒絕了英方的各項要求(4分)。維護了領土主權;盲目自大,堅持閉關鎖國政策(6分)。
四.預測演練
01.詩人杜牧有"甘英窮西海,四萬到洛陽"的詩句。詩中的"西海"是指今天的
A.紅海 B.里海 C.孟加拉灣 D.波斯灣
02.唐朝時中國進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現(xiàn)是
①中國商船到達波斯灣 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③玄奘歷經(jīng)艱苦到天竺取經(jīng) ④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03.據(jù)《萍洲可談》載,北宋時有人在廣州看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材料最能說明
A.指南針用于風水觀測 B.廣州出現(xiàn)了專職氣候觀測師
C.北宋時就發(fā)明了指南針 D.航海使用多種觀測技術
04.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的打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經(jīng)從南海一號上整理出大量珍貴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從該船發(fā)現(xiàn)的的是
A.胭脂盒和胭脂瓶 B.琺瑯瓷瓶 C.瓷器碎片 D.銅紙
05.《明史》記載: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刺(今孟加拉)貢麒麟", 永樂十三年(1415年)"麻林(今肯尼亞)及諸番進麒麟、天馬、神鹿。"麒麟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瑞靈物,當時人將長頸鹿比附為麒麟。上述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是
A.兩次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取得勝利 B.鄭和下西洋,發(fā)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往
C.戚繼光肅清東南沿海倭寇 D.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06.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轉(zhuǎn)》中寫道:"則哥倫布以后,有無數(shù)量之哥倫布,維哥達伽馬之后,有無數(shù)量之維哥達伽馬。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是鄭君之罪也!"造成該結果之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朝國力衰退無法承受巨大的航海費用 B.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
C.當時的航海行為缺乏必要的經(jīng)濟動力 D.明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07.十五、十六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能最早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從而成為近代第一期世界大國,其主要因素是
A.地處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優(yōu)越 B.豐富的航海知識和發(fā)達的科技
C.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D.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08.有人就新航路的開辟問題畫了以下四幅漫畫,下列對漫畫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圖①反映了奧斯曼帝國控制傳統(tǒng)商路,促使歐洲人尋找新航路
B.圖②反映了西、葡兩國掠奪大量財富,加速了本國的資本原始積累
C.圖③反映了英國利用其有利的位置開展海外掠奪和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起來
D.圖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原有的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逐漸衰落
09.有人認為美國"要會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管理這個世界"的實質(zhì)是稱霸世界,使美國在謀求霸權道路上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第一步是
A.與蘇聯(lián)劃分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B.策劃簽訂《限制海軍軍備條約》
C.組建北大西洋公約 D.組織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0.山本五十六曾說:"憑日本的工業(yè),根本不能與美國為敵,同其抗衡。如果(日美)非打不可,在開始的當年或一年中可以奮戰(zhàn)一番,并有信心爭取打勝。但戰(zhàn)爭如果持續(xù)下去,以至拖到二年三年,那就毫無把握了。"結果,不到一年他的預言就應驗了。下列戰(zhàn)役中最早應驗他的預言的是
A.中途島戰(zhàn)役 B.瓜達爾卡納爾島戰(zhàn)役
C.馬里亞納群島戰(zhàn)役 D.菲律賓戰(zhàn)役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包括右翼勢力"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炮制的歪曲歷史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合格,引起亞洲各國及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慨。日本右翼勢力粉飾侵略戰(zhàn)爭,把"戰(zhàn)敗"改為"終戰(zhàn)",把"侵略"改為"進入",把太平洋戰(zhàn)爭說成"自衛(wèi)",把侵略亞洲國家說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從近代起就覬覦中國的釣魚島,但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從未對中國擁有釣魚島的主權提出過異議。20世紀60年代末,某國際組織宣布釣魚島附近可能蘊藏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使釣魚島除了具有戰(zhàn)略價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從那時起,日本開始逐步實施其侵吞釣魚島的計劃。如1996年7月4日,日本人在北小島設置燈塔,隨后又在釣魚島上豎起畫有太陽旗的木牌。近年來,日本人的登島活動更是頻頻發(fā)生。
請回答:W.w.w.k.s.5.u.c.o.m
(1)列舉兩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事件,以證實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罪惡事實不容篡改。
(2)日本妄圖侵占我國釣魚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目的各是什么?上述材料給我們哪些啟示?
? 高考地理:懂得表達很重要2009-05-08 08:46
? 一天一分,決勝高考30天2009-05-05 10:34
? 歷史熱點問題與09高考備考2009-04-29 08:17
? 課堂學習的策略2009-04-27 09:01
? 名師指點:藝術類考生如何迎戰(zhàn)高考英語2009-04-23 09:10
? 2009高考作文的三大新趨勢2009-04-21 08:58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