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隨著貴州等五省最后一批進入新課改,全國大陸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高中全部實施了新課改。那么,新課改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以下是筆者對高中新課改的理解,僅供參考。
一、新課程的三大理念
1.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其一,新課程在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新課程,不僅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使學生養(yǎng)成解決個人生活和社會問題的能力;其二,新課程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具有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此次高中課改,面向21世紀知識經濟的需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生存能力等,為學生的一生奠基;其三,新課程設置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高中課程改革擺脫了過去必修課主導一切的局面,設置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Ⅰ、選修課程Ⅱ三部分,使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規(guī)劃人生,以滿足自己學習的興趣和發(fā)展的需要。
2.強調整合性,建立科學人文性課程文化觀
科學人文性課程文化觀強調人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生素養(yǎng)的結合,致力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新課程下的普通高中教育力圖培養(yǎng)的人才是:不僅能夠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而且也能認識自己;不僅能夠學以致用,而且還具有公民基本素養(yǎng)和健全的人格。
3.完善評價機制,樹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評價觀
具體說來,要完善校本評價機制,在注重對學生過程評價的同時,要科學地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要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真實描述、記錄學生受教育和發(fā)展的過程;要拓展對學校和學生的評價參數(shù),打破僅用考試成績評價一切的傳統(tǒng)模式,要優(yōu)化對學校和學生的評價環(huán)境,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檢測機制。
二、課程結構的四大特點
1.模塊制
新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三者屬于包容關系。由語言與文學、數(shù)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和綜合實踐活動構成八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均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包括語文、數(shù)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共17個科目,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塊。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學科內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指定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相應的要求或建議。
高中新課程的這種規(guī)劃體現(xiàn)了課程的綜合性和學科的專業(yè)性,使得高中新課程富有彈性。一方面能夠避免學生偏科,確保學生全面發(fā)展,便于學生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和興趣自主選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2.選修制
高中新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Ⅰ和選修課程Ⅱ。必修課程(必修模塊)保證學生有共同的學習基礎。選修課程Ⅰ(選修模塊Ⅰ)可以理解為選擇性必修課程,即升入高等學校學習某個專業(yè)必須學習的課程。選修課程Ⅱ(選修模塊Ⅱ)是學校開設的任意選修課程,它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出現(xiàn)。
3.學段制
高中三年每年52周,其中學年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11周。學年分上學期20周,下學期20周,每學期分為兩個學段(第一學段10周,第二學段10周),每學段10周中分授課9周和復習考試1周。
4.學分制
學生學習一個模塊并通過考核,可以獲得1--2個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每個模塊1個學分,其它學科每個模塊2個學分。研究性學習是必修課程,三年要完成5個課題的研究,每個課題3個學分共計15個學分。學生每年必須參加一周的社會實踐,每周2個學分共計6個學分。高中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qū)服務,可獲得2個學分。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15個學分,社區(qū)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在選修Ⅰ中獲得至少22個學分,在選修Ⅱ中至少獲得6個學分,總學分至少達到144分才能畢業(yè)。
三、師生行為的三大轉變
新課改后的各科課程標準,依據(jù)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并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的自然組成部分,是新《課程標準》的突出變化。由于課程目標的變化,決定了新課改之后的師生關系也要隨之發(fā)生轉變。
1.教師課堂行為的轉變
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發(fā)展”轉變;由“大統(tǒng)一”向“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轉變;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自主學習。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善于自我反思,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
合作學習。即引導學生虛心向同學和老師請教,學會傾聽他人意見,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樂于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引導學生樂于把自己的經驗與同學分享。合作學習要分工明確、責任落實,更要強化合作意識。
探究學習。即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問題選擇具有個性特點的問題解決策略,最終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資料,把學習中的問題、感受記錄下來,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探究學習方式來進行。
3.老師、學生關系的轉變
新課改之后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合作、互動、面向全體的關系,和諧融洽、充滿濃郁感情色彩的關系。(滄州一中 馬長水 常樹青)
? 使青年班主任盡快進入角色2011-01-11 16:48
? 全力打造優(yōu)秀教師團隊2010-12-06 10:19
? 情感教學在高中政治課中的應用2010-01-12 09:16
? 中小學信息資源浪費的原因和對策2010-01-06 08:25
? 高考歷史后期復習 如何"回歸課本"2009-12-29 09:12
? 班級文化建設的誤區(qū)及矯正2009-12-22 08:12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