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也能成就懶老師
若干年前,上海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感嘆,他面臨的最大煩惱是學校里有著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在我還不太理解他的話時,我的一位朋友給我講了另一所重點高中的一個例子。
某位教師上課時,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后來發(fā)現(xiàn)聽課還不如自己看書,于是紛紛開始自學,部分學生還選擇外出上補習班。一考試,這個班的學生成績絲毫不差,學生學習能力還挺強。該教師還是班主任,但班級基本不管,對班干部們說“班級就交給你們了,能自己解決的就不要來找我”。學生沒有了依靠,只能自力更生,結果班干部的能力反而鍛煉出來了,班級凝聚力還挺強。后來,這個班級竟獲得了“學校優(yōu)秀班集體”的稱號,該教師因此順利地評上職稱。
這個“學生成就教師”的例子在今天看來十分神奇,但是,當年在重點學校的重點班里,這種情況的確很可能發(fā)生。
然而,拿這個例子來證明“教師應該偷懶”卻很不準確。如果這樣不作為也能成為優(yōu)秀教師,那只能說他運氣好到極點。大多數(shù)情況下,面對不那么優(yōu)秀的學生,這樣的教師采取這樣的做法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我校學生管弦樂隊的老師告訴我,曾經(jīng)有一位年輕的小提琴教師來實習,學生在排練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這位老師大呼小叫,學生卻很茫然。見狀,她的帶教教師輕輕揮手示意讓實習老師看她怎么教。只見她拿了一把琴,坐到小提琴首席的旁邊一言不發(fā),投入地拉起剛才的那段旋律。學生受到啟發(fā),也跟著她一起拉起來。教師一句話也沒說,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卻感覺受益匪淺。
我想起古代師傅帶徒弟的方法,都是師傅親自示范,徒弟在一旁仔細觀察,然后自己嘗試,師傅手把手指點。很少有師傅自己不動手而只是動動口徒弟就能學會的。這里還只是談到動手,更不要說動腦了。
2
當老師,要學會“偷懶”
古往今來,對于教師來說“勤”永遠是主流,然而為什么“懶”會成為話題?在我看來,可能有三種理解思路。
(1)教師的“勤”太過低效,甚至會產(chǎn)生負效
教師若思路混亂,講課邏輯不清,班級管理前后矛盾、標準不一,教師越勤勞,學生越無所適從。個別教師逼著犯小錯的學生寫一千字的檢查,稱“寫不夠字數(shù)就跳樓”,心理脆弱的學生竟真的跳樓了!此種“勤勞”,不要也罷。
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勤勞”還是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不考慮怎樣做效果最好,只覺得如果不做點兒什么自己心里不踏實。最終,教育的目的成了讓自己覺得踏實,并不是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究竟什么樣兒的教育真正對學生有幫助。
(2)不必要的“勤”反而抑制學生能力發(fā)展
一道題目,教師不完全講透,留一點兒余味給學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班級的管理事務,教師在把控全局的情況下一點點地引導學生承擔更多的責任,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管理意識與能力。許多教師大包大攬,怕學生犯錯,對學生的每一步都控制,學生最終被訓練得只會被動等待,乃至要看教師臉色行。
網(wǎng)絡上有一幅漫畫發(fā)人深省:一個天使模樣的孩子翅膀折斷了,他無奈地對他的父母說:“你們剪斷了我的翅膀,卻問我為什么不會飛!”而他“勤勞”的父母,手里正拿著一把剪刀。教育工作者應該警醒,當我們自以為十分勤勉的時候,是不是正拿著剪刀在剪孩子的翅膀?
(3)教師的“懶”其實是另一種“勤”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次看到一個學生深夜還在做實驗,就問他,你上午在做什么?學生答,做實驗。盧瑟福又問,下午在做什么?回答,做實驗。盧瑟福于是發(fā)出那著名的一問:那么你什么時候思考呢?
在盧瑟??磥恚瑢W生做實驗的“勤勞”實際上是一種思考的“懶惰”。同樣,一些教育者從表面上看很懶惰,實際上是努力思考教育本質(zhì)的勤勞。在該勤勞的時候,他們絕不會袖手旁觀,而在該做觀眾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把舞臺留給學生。
教師的“懶惰”本質(zhì)上是一種退,這種退是為了讓學生進。而學生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遇到足夠優(yōu)秀的班級或者足夠出色的班干部,班主任當然可以果斷放手,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班主任還需要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位優(yōu)秀的班主任曾經(jīng)這樣介紹他的“懶惰三步曲”:第一步,告訴班干部這個月的目標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等到學生已經(jīng)能完全貫徹執(zhí)行班主任的意圖后便進入第二步,即只宣布這個月的目標,讓班干部自己思考該如何做;這一步學生也熟練后,進入第三步,讓班干部自己思考這個月的目標是什么并決定該怎么做,班主任只需聽匯報即可。我見到這位班主任時,他已經(jīng)外出學習了近半個月,班級完全交由學生自治,學校無須委派任何代理班主任,他一點兒都不擔心。
“懶惰”不是優(yōu)秀教師的特征,“勤勞”才是。我們提倡教師勤勞,是因為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最好的表率。要讓學生成為勤勞的人,教師應當親自垂范。提倡教師在勤勞之余“懶惰”,正如同盧瑟福提醒學生在做實驗之余思考一樣,強調(diào)的是一種智慧、高效以及對學習與成長規(guī)律的深度理解。
3
做個“懶老師”有秘訣
(1)抓大放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當班主任很累。但是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告訴我們,適當“懶”一下,當一名“懶老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深圳市一所學校剛入職不久的管老師由于沒有任何經(jīng)驗,常感到忐忑不安。于是多次向老前輩、老教師請教,然而從別人那里收獲的經(jīng)驗也是各不相同。在開學的一段時間里,逐漸地將借鑒來的經(jīng)驗應用到她自己的實踐管理中,可總是不順手。
班上有一個“難搞”的S同學,他經(jīng)常遲到、上課講話、違反班規(guī)?!懊看挝艺嬲\地與他交流,可他只是敷衍地答應‘改正’,卻依舊我行我素。真不知道他還要和我作對到何時?”開學兩周后的班干部選舉,S又給管老師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在競選班委這件事上,管老師采用了相對開放的態(tài)度。將所有的班委職務寫在黑板上,有意競選的學生可以上臺填上自己的名字并發(fā)表競選演說。出乎意料的是,S同學想當班主任。讓管老師驚訝不已,想起前輩的提醒“不要與學生起沖突,盡量懷著一顆包容的心去理解他們”。管老師答應讓S同學試試班主任這個職位兩周,自己退卻副班主任的位置。
S變了,他不再調(diào)皮搗蛋,而是開始認真地管理起班級來,也不再遲到、被扣分,有幾次學校召集班主任開會,S也列席參加了會議。他逐漸懂得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兩周后,交出了“班主任”頭銜。此后,他再沒有與老師作對過。
(2)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我展示
學生最終都將走向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文化知識外,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的能力。一個太勤快的教師,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長此以往,無論是學習還是管理,只能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學會放一放,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放的那段時間里,我們給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可別忘了,生活是一本活書,里面充滿了人間的酸甜苦辣,而這些都是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劑。
假如你是班主任,遇上了一個每天上學都會遲到的孩子,你會怎么辦?揚州市的吳老師以親身經(jīng)驗給予我們一些啟發(fā)。
兩年前,吳老師的班上就有一個每天上學都遲到的學生,寫說明書、檢討書、談話,結果是什么?全是無用功。受前輩的提點,吳老師開始明白,平日里老師們遇到教育難題再正常不過了,何不把一個個微觀的教育難題當成科研課題來研究呢?于是,吳老師將“遲到的女孩”列為對象,著手進行研究。這期間,通過家訪吳老師了解到,父母離異后,她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工作忙,無暇顧及她的生活。照顧自己、收拾家務,都落在了小小的她身上。
于是,當她又一次遲到時,不再找她談話,而是讓她直接進班上課,并告訴她“老師相信,你的遲到一定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她遲到的次數(shù)在逐漸減少,在學習上也變得更加努力。有一天,吳老師對她說,“早晨早些來校,幫著老師照看一下早讀課的紀律,好嗎?”她欣然同意。果然第二天,她兌現(xiàn)了諾言,早早來到學校,她的認真,把班級“照顧”得井井有條。從此,吳老師也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時間,可以讀讀書。
教師想要成長,必須學會遇事多動腦,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是教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學習與生活的人。學生永遠是主角,教師只是配角。我想,只要把握好了這一點,用心的“懶”教師必將是享受最多幸福的人!
(3)想“懶”要先“勤”,“懶”要懶在表面上,“勤”要勤在點子上
教師的“懶”要懶在表面上,“勤”要勤在點子上?!皯小笔欠攀肿寣W生大膽行動,“勤”是耐心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學生能力的催化劑。所以,“懶”和“勤”在于能否恰當運用,該勤的時候必須勤,該懶的時候必須懶。
臨沂市的孫老師的“懶”秘訣之一,就是想“懶”要先“勤”。開學之初,孫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凡事先讓他們形成規(guī)矩。主抓學生的行為、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坐姿、排隊、書本的擺放、課桌的整理等都逐一糾正。制定好衛(wèi)生分工安排表,孫老師親自示范,從怎樣拿掃把,怎樣把垃圾掃成一堆,怎樣掃進簸箕教起。還把教室劃分成幾大塊,告訴學生要按照規(guī)定的路線清掃教室。幾個學生分工合作后,很快就把教室的地面清掃干凈。除了掃地,值日生工作中還有擦黑板、擦講臺、擺桌椅等工作,也都一一給學生示范。慢慢地,學生可以出色地完成衛(wèi)生工作。這樣由“扶”到“放”的轉變,讓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4)更多地讓孩子主動參與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速度,有時教師的鼓勵能夠使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但當教師的幫助超過了孩子本身的能力,那么孩子的內(nèi)心便會充滿畏懼。
如果教師不那么勤快,嘗試做一名“懶”教師,也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也許孩子的內(nèi)容表達不是很清晰,但孩子會通過經(jīng)常性地參與而學會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
做一名“懶”教師,會給孩子更多的動手、動腦、動嘴機會,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放任,而更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需要,及時記錄孩子的行為,及時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發(fā)展之路。
想“懶”還要“教”。蜜蜂王國里的分工有20幾種,受此啟發(fā),臨沂市的孫老師在班級實行“多工種”分工制度。班級有20多個班干部,將他們的勞動任務一一列出,并體現(xiàn)出相應的價值:誰付出的勞動量大,誰得到的分數(shù)就多。每個班干部自主選擇崗位,要想去一些“熱門崗位”,就要多付出,讓學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最后,班上共確定崗位53個,做到人人有事做。并把值日表張貼上墻,大家在班級內(nèi)管理區(qū)域分片,職責分塊,每天就自己的任務填表格匯報,學生們職責明確,個個干勁十足。而此時,只需在一旁對他們工作中的不足及時指出,對工作中的困難予以鼓勵即可,頓時輕松許多。
想“懶”要有“法”。如何實現(xiàn)班級自主管理,讓學生們主動參與?比如,發(fā)現(xiàn)許多班的學生在做操時都不夠認真,而自己班的學生卻做得都很帶勁。竅門在于,采取了分數(shù)獎勵制度。雖然這一方法,創(chuàng)新不足,但是卻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學校各種活動的積極性。比如衛(wèi)生常規(guī)檢查時,按照規(guī)定,沒有被學??鄯值男〗M將得到雙倍積分……
這些辦法雖“懶”,卻讓學生們從被動勞動變?yōu)橹鲃觿趧樱巳藸幃敗靶∶鄯洹薄?/P>
(來源: 人教教材培訓)
? 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位特級教師的反思2017-11-16 08:58
? 干貨|好課的四個標準——有人、有料、有趣、有變2017-11-06 08:44
?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培養(yǎng)青年領袖人才的七塊“磚”| 名家2017-11-02 10:28
? 陶西平:有一種精神叫教育家精神2017-10-26 16:03
? 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他們寫了20多份逆天的課題報告……2017-10-17 08:45
? 數(shù)學家蘇步青: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2017-09-25 16:30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