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如何讓文章避免俗套——寫作微講座(17)
日期:2020-12-28 10:42作者: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點擊數(shù):5217次
“俗套”,詞典的解釋有兩個含義:1.世俗的習慣和禮節(jié)。2.陳舊的格調(diào)、程式。本文取后一種意思,并略加引申,指文章程式化的套路。有的老師的“論文”往往這樣寫,先以“根據(jù)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開頭,或直接說:“加拿大著名教育學教授指出:……”因此引出一個“最新理論”,然后概括出幾條這個“性”那個“性”的“原則”,接下來就用自己的案例來“證明”這個理論,中間伴隨著大段大段的引經(jīng)據(jù)典,最后“綜上所述”寫個結(jié)尾。一些寫專業(yè)成長的文章往往是這樣敘事:剛工作時,自己如何有干勁卻沒方法,如何急功近利,如何以嚴肅的面孔維持在學生面前的尊嚴,后來慢慢有了懈怠之心,這時,“偶然”聽了一場報告,或讀了一本書,或“邂逅”了什么教育課題,一下“豁然開朗”,于是“找到了方向”“充滿力量”,后來獲得了成長,取得了成功。這就是我說的套路。當然,無論哪一類文章都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比如論證觀點的文章,得有“問題的提出”“問題的研究”“問題的解決”等等,而敘事性文章,則有事件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等要素。但這并不意味每一篇文章都有固定的程式,都“必須”遵循既定的“套路”。即使是對同一個理論問題的思考與研究,也不可能在思維特點、研究對象、具體案例等方面絕對相同。同樣,年輕教師的成長是有一定的共性,但畢竟都是獨具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記得我年輕時寫有關(guān)學生青春期教育的專著時,遲遲不敢動筆,因為怕寫出來和別人“雷同”。但后來我鼓勵自己:只要忠實于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就不可能雷同。就算題材一樣,但我的立意可能不一樣;就算立意一樣,寫作的形式也會有差別;就算寫作的形式?jīng)]差別,所用論據(jù)也可能不一樣;就算論據(jù)差不多,可具體的案例不會一樣;就算連案例也大同小異,可我的寫法也會不一樣;就算寫法相似,可在青春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中我傾注的情感絕對不可能和別人雷同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從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后來,我真的緊扣我的心靈和生活,以書信體的形式寫出了《青春期悄悄話——與中學生的101封信》,出版后頗受歡迎。后來寫《愛心與教育》我就根本不考慮什么“理論依據(jù)”“結(jié)構(gòu)框架”“邏輯體系”之類,完全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我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實踐,讓自己的對教育的理解和鮮活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從心里流淌出來……一氣呵成,酣暢淋漓。該書出版后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有著名專家甚至撰文評論,說《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有創(chuàng)新的‘實例教育學’”。這當然過獎了,但至少說明,我忠實于自己的心靈與實踐,便寫出了不但不雷同其他類似著作而且還有創(chuàng)新含量的專著。所以,避免俗套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嚴格忠實于自己的心靈與生活,別管他人怎么說怎么寫,越真實就越真誠,越真誠就越能打動讀者——無論是觀點,還是故事。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文章有“新意”。但只有嚴格忠于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教育生活的本來面目,寫出的文章才會使人耳目一新。我指導學生作文時,曾批評有的學生一寫老師,就只能歌頌老師的“無私奉獻”,寫老師燈下備課或講臺暈倒等“感人事跡”,而不能多側(cè)面地展示老師的喜怒哀樂。我對學生說:“與老師相處本身就有許多富有生活氣息而又富有戲劇性的起伏變化過程,如實記載下來不就成了文章的‘尺水興波’了嗎?”同樣的道理,我們寫文章談某一教育觀點,只要如實寫出了自己的思維過程和不斷深入的認識經(jīng)歷,以及相應(yīng)的獨特實踐,就不可能寫成一篇“套文”;同樣,每一個老師的專業(yè)成長一定都有自己個性的烙印,我們上課和帶班或多或少會都有自己的特點,把這些“烙印”和“特點”如實寫出來,文章不就有“新意”了嗎?